交通运输部批复北京工大、西南交大等交通强国试点任务

发布:小编 浏览:

日前,交通运输部正式批复了《西南交通大学关于上报〈交通强国建设西南交通大学试点实施方案〉的请示》、《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关于上报交通强国建设河南试点实施方案的请示》和《关于报送〈交通强国建设北京工业大学试点实施方案〉的函》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意见,围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点领域、优势领域、急需领域、关键环节,要求试点实施单位科学有序推进试点任务实施。具体试点任务要点如下:



交通运输部关于西南交通大学开展高速列车安全保障关键理论与技术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

交规划函〔2022〕452号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关于上报〈交通强国建设西南交通大学试点实施方案〉的请示》(西交校科〔2022〕2号)收悉。为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目标任务,根据部近年来关于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通知要求,经研究,主要意见回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在高速列车安全保障关键理论与技术、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试点(具体要点附后)。请进一步完善试点实施方案,细化试点任务,落实具体举措,明确阶段目标和时间进度,并及时向我部报备。

二、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试点工作推进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强化政策支持。加强上下联动,强化协同配合,积极吸纳相关方参与。

三、统筹推进、突出重点,力争在高速列车安全保障、轨道交通动模试验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一批先进经验和典型成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经验借鉴。

四、加强跟踪、督导和总结。每年1月15日之前向我部报送上一年度工作总结,工作中重大问题、阶段性成果等相关材料及时报送。

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单位、专家,加强试点工作任务指导,适时开展跟踪调研、经验交流;试点工作任务完成后组织开展验收评估、宣传推广等工作。

附件: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要点(西南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部

2022年9月6日

(此件公开发布)



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要点

(西南交通大学)




#

一、CR450等高速列车安全保障理论与技术研究

(一)试点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

(二)试点指导单位。

国家铁路局科技与法制司牵头,交通运输部科技司配合。

(三)试点内容。

开展CR450等高速列车动力学和结构强度、减阻降噪和轻量化设计、列车耦合大系统、走行部台架和线路试验等研究,深化CR450高速列车安全保障基础理论。

(四)预期成果。

到2024年,CR450高速列车安全保障理论与技术研究取得积极进展。形成CR450高速列车转向架关键部件的全寿命周期评估和管理方法,基于一体化的高速列车结构高强轻量化评价体系更加完善,基本构建高速车辆—基础结构系统动力学性能演变、安全评估体系。实现机车车辆滚动振动试验台和牵引制动试验台的升级改造,研制完成CR450动车组线路运行轮轨力和振动应力响应的长期跟踪测试系统。

#

二、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研究

(一)试点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

(二)试点指导单位。

国家铁路局科技与法制司牵头,交通运输部科技司配合。

(三)试点内容。

加强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研究,开展超高速真空管道磁浮交通系统理论与关键技术研发,构建超高速真空管道磁浮交通系统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体系。

(四)预期成果。

到2024年,超高速大推力直线电机牵引、制动与控制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积极进展,超高速高温超导钉扎悬浮运动稳定性与运行平稳性机理更加明确。具备时速1500km/h及以上真空管道超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建造及试验技术能力。

到2027年,超高速大推力牵引、制动与控制技术、多源激励下电—磁—力等多场耦合作用关系、真空管道列车空气动力特性、管道内空气流动及压力变化特性、管道内热环境特性及控制方法等研究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形成超高速真空管道磁浮交通系统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体系。在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研究方面取得系列典型成果。

抄送:国家铁路局,部综合规划司、科技司。


交通运输部关于北京工业大学开展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技术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

交规划函〔2022〕487号

北京工业大学:

《关于报送〈交通强国建设北京工业大学试点实施方案〉的函》(工大函〔2022〕38号)收悉。为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目标任务,根据部有关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通知要求,经研究,主要意见回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在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技术研究、城市综合交通数字化协同运行技术研究、城市低碳出行与运行管理技术研究、城市道路绿色建养与智能运维技术研究、城市交通数字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试点(具体要点附后)。请进一步完善试点实施方案,细化试点任务,落实具体举措,明确阶段目标和时间进度,并及时向我部报备。

二、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试点工作推进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强化政策支持。加强上下联动,强化协同配合,积极吸纳相关方参与。

三、统筹推进、突出重点,力争在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城市综合交通数字化协同运行、城市低碳出行与运行管理、城市道路绿色建养与智能运维、城市交通数字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一批先进经验和典型成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经验借鉴。

四、加强跟踪、督导和总结。每年12月底之前向我部报送年度工作总结,工作中重大问题、阶段性成果等相关材料及时报送。

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单位、专家,加强试点工作任务指导,适时开展跟踪调研、经验交流;试点工作任务完成后组织开展验收审核、宣传推广等工作。


交通运输部

2022年9月20日

(此件公开发布)




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要点
(北京工业大学)


#

一、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技术研究

(一)试点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

(二)试点指导单位。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牵头,科技司、人事教育司配合。

(三)试点内容。

研究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感知与运行监测、系统仿真平台与决策支持、多层次公共交通线网动态调整与协同优化、多方式公共交通协同调度与信息服务等技术,开展轨道交通列车调度、客流管控与应急疏散技术研究,加强技术推广应用。

(四)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感知、运行监测、线网优化、协同调度、客流管控等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初步建成城市公共交通仿真与决策支持平台。

通过3~5年时间,多层次公共交通线网优化、多方式公共交通协同调度等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城市公共交通领域综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方面取得典型经验。建成城市公共交通仿真与决策支持平台。

#

二、城市综合交通数字化协同运行技术研究

(一)试点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

(二)试点指导单位。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牵头,科技司配合。

(三)试点内容。

研究城市交通大数据资源分析处理与知识发现技术、城市道路交通顺畅与安全运行保障技术、城市综合交通协同运行及仿真决策技术,推动城市综合立体交通数字化协同运行平台建设。

(四)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城市综合交通数字化协同运行研究取得新进展。初步取得大数据、云计算、仿真技术等应用性成果,基本建成城市综合立体交通数字化协同运行平台。

通过3~5年时间,城市综合交通运行评价、协同运行决策支撑等技术研究取得显著进展。建成城市综合立体交通数字化协同运行平台并试运行。

#

三、城市低碳出行与运行管理技术研究

(一)试点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

(二)试点指导单位。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牵头,综合规划司、科技司配合。

(三)试点内容。

研究城市(群)低碳出行设施规划、低碳交通政策及引导服务技术、低碳交通运行及运营管控技术、交通移动源碳排放监测预警评估与调控决策技术。开展交通移动源超排放治理及治理结果跟踪统计、效果评估研究。

(四)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城市低碳出行碳排放同步监测、一体化引导技术研究取得积极成效。

通过3~5年时间,建成集感知、研判、决策于一体的交通运行碳排放监测及运行仿真决策系统,实现百万级别车辆运行能耗的多层级仿真。形成城市汽车排放污染治理配件认证追溯体系,实现“一件一码”。“人—车—路—云”智能网联低碳交通体系得到推广应用。

#

四、城市道路绿色建养与智能运维技术研究

(一)试点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

(二)试点指导单位。

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牵头,科技司配合。

(三)试点内容。

研究城市道路绿色建养铺装技术、智慧城市道路设计理论与新技术。推动城市道路服役健康智能化监测预警平台建设。

(四)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城市道路绿色建养与智能运维技术研究取得积极进展,并开展工程应用验证。初步建成城市道路服役健康智能化评价平台。

通过3~5年时间,城市道路绿色建养与智能运维技术研究取得显著进展。城市道路绿色建养技术取得良好应用效果。提出智慧城市道路设计典型应用方案。建成城市道路服役健康智能化评价平台。

#

五、城市交通数字化人才培养

(一)试点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

(二)试点指导单位。

交通运输部人事教育司牵头,运输服务司、科技司配合。

(三)试点内容。

制定多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体系。建设面向学校学历教育与行业人才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实行校内外联合培养。建立健全人才管理体系,制定工作方案和评估制度。

(四)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形成城市交通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度。探索形成面向学校学历教育与行业人才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

通过3~5年时间,城市交通数字化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城市交通数字化学历教育与专业培训取得新成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市交通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

抄送:部综合规划司、人事教育司、运输服务司、科技司


交通运输部关于河南省增补交通运输与枢纽经济融合发展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的意见

交规划函〔2022〕406号

河南省交通运输厅:

《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关于上报交通强国建设河南试点实施方案的请示》(豫交〔2022〕68号)收悉。经研究,原则同意增补交通运输与枢纽经济融合发展、高速公路养护技术研究与应用两项试点任务。请按照《交通运输部关于河南省开展“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交规划函〔2020〕339号)、《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交办规划〔2021〕48号)等要求,统筹推进各项试点任务,及时形成一批先进经验和典型成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经验借鉴。

附件:交通强国建设河南省试点任务要点(增补)


交通运输部

2022年8月18日

(此件公开发布)



交通强国建设河南省试点任务要点
(增补)


#

一、交通运输与枢纽经济融合发展

(一)试点单位。

河南省交通运输厅。

(二)试点指导单位。

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牵头;交通运输部公路局、水运局、运输服务司、国际合作司,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相关司局配合。

(三)试点内容。

提升综合交通枢纽服务功能,构建多层级一体化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完善多通道、多方式、多路径综合立体交通网,构建“米+井+人”综合运输通道。优化枢纽经济布局,打造“一核四区”枢纽经济增长极(以郑州为全省枢纽经济发展核心动力源,建设豫西、豫南、豫东、豫北四个枢纽经济协同发展区)。培育通道经济带,加强对沿海城市群产业承接和合作。增强国际通道通达水平,提升融入国际供应链、产业链能力。探索交通枢纽型、智慧平台型、生产服务型、内陆口岸型等枢纽经济区发展模式。

(四)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河南省“米+井+人”综合运输通道格局初步形成,“一核四区”枢纽经济增长极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交通运输与枢纽经济融合发展成效逐渐凸显。完成枢纽经济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等总体制度设计。交通枢纽经济逐渐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

通过3—5年时间,河南省综合立体交通网更加完善,“一核四区”枢纽经济增长极基本建成,交通运输与枢纽经济深度融合、成效突出。枢纽经济牵引带动作用明显,通道经济带基本培育形成,万亿级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和千亿级枢纽偏好产业集群集聚效应明显。在枢纽经济发展模式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成果。

#

二、高速公路养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一)试点单位。

河南省交通运输厅。

(二)试点指导单位。

交通运输部公路局牵头,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安全与质量监督管理司、综合规划司配合。

(三)试点内容。

开展在役高速公路基础设施数字化与科学决策研究,探索建立高速公路全设施数据体系,健全高速公路路面性能跟踪观测长效机制。加强长服役高速公路养护绿色延寿综合技术研究,推进预防性养护延寿技术、结构物病害快速维修与加固技术、安全设施精细化提升技术、绿色养护综合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创新在役高速公路现代化养护管理模式,完善高速公路交通应急响应与处置机制。

(四)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河南省在役高速公路基础设施数字化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建成高速公路基础设施数据体系,实现全省高速公路地理信息、基础设施静态数据归集,初步建立省高速公路路面养护设计及养护决策技术体系。适应不同工程环境的多功能新型预防性养护技术,绿色低碳养护技术有效推广应用。初步建立在役高速公路现代化养护管理模式,形成省高速公路科学决策指南等制度。

通过3—5年时间,河南省高速公路基础设施数字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建成高速公路全寿命周期动态跟踪及性能监测“一路一档”电子档案。长服役高速公路养护技术研究成效突出,形成预防性养护延寿技术指南。旧路材料高效循环利用技术更加成熟,旧路材料、废旧护栏高值化有效利用率达100%,有效降低碳排放。高速公路养护科学决策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建成高速公路养护成效考评机制、省高速公路交通应急响应与指挥机制。

抄送: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部综合规划司、公路局、水运局、运输服务司、安全与质量监督管理司、科技司、国际合作司。